【地方标准】深圳市《鸟类友好城市规划与设计指引》正式实施
以生态优先引领高质量发展
打造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典范

以水鸟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是深圳的城市名片
作为全球鸟类迁飞通道的重要节点,深圳是东亚-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重要的越冬地和中转站,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约10万只候鸟停歇,同时是全球濒危珍稀鸟类黑脸琵鹭的重要越冬地。
作为高速发展的超大型城市,如何平衡好城市发展建设和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,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城市空间,是摆在生态优先、绿色低碳路上的一道必答题。
城市空间形态、建筑格局等不同尺度上的环境因素会对水鸟、候鸟等鸟类的分布、繁殖、觅食和生理情况产生多种影响。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中水鸟、候鸟等鸟类的生境,对于维持、增加鸟类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,是打造鸟类保护与城市发展协调的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必由之路。

旨在推动鸟类友好城市建设的地方标准正式实施
深圳市地方标准《鸟类友好城市规划与设计指引(DB4403/T 616—2025)》(以下简称《标准》)于2025年5月1日正式实施。
《标准》根据深圳市鸟类重点生态特征,从城市空间精细化控制视角出发,提出鸟类友好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要求与全过程管控方案,其发布标志着深圳在生态保护领域再添创新性成果,在全国率先为建设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提供适用性解决方案,以科学化、精细化管控推动城市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度融合。
这一标准的实施,将为打造“国际红树林中心”的深圳城市新生态名片提供重要支撑,为全国乃至全球滨海城市生态优先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示范。

(图源:南方都市报)